美图的AI故事仍是「新瓶装旧酒」

如果从chatGPT正式发布算起,不到一年的时间,这场席卷全球的AI大模型风暴正在颠覆一切,包括此刻的中国企业。

不到一年的时间,中国企业争相发布了上百个行业大模型,在各类测评榜单与文章中,「能力最强」似乎成了官方统一的用语。尽管,不少分析文章中已经确定了一些共识,比如当下的国产大模型热潮已趋于冷静,又比如,基础大模型的竞争格局已定,应用层的角力已经开启。

但如果离开极客们兴奋的语境,回到一家公司、一个行业本身,我们也许会有更务实的视角,解决一些更务实和直接的问题:

一家企业的AI战略是什么?会如何影响这家企业的未来?它是蹭风口的人还是造风口的人?

「硅基研究室」试图公司研究出发,推出「潜望AI」策划,我们选取了不同行业与赛道的「关键公司」,希望通过拆解它们的AI战略,以穿越迷雾,厘清未来方向。

大约从2019年起,美图(公司内部出现了一个明显的变化,越来越多的对外活动、无论是与政府相关,还是与资本市场相关,出席的人都从蔡文胜变成了吴欣鸿。

蔡文胜与吴欣鸿,是提起美图这家公司不可绕开的一对创业搭档,蔡是投资人,吴是创始人,他们成功踩中「颜值经济」的风口,依靠一款C端的应用「美图秀秀」积累了庞大的用户规模,至今仍坐稳图片美化赛道的头把座椅。

但外界对美图这家公司存在着不同的评价:一种观点认为,美图的「不务正业」在过往十余年中,想做的事太多,但做成的事太少。比如社交、直播、短视频、游戏、区块链等热门赛道,几乎没有美图不涉足的,但这些流量都没有反映到业绩上。

另一种观点则是,AIGC正为美图带来触底反弹的机会。今年6月,吴欣鸿接替蔡文胜成为美图的新任董事长。随后不久,美图一口气发布了其视觉大模型MiracleVision和6款AI产品。今年8月,美图的中期财报中,经调整后归属于母公司权益持有人净利润同比大增320.4%。吴欣鸿对外表示,美图有可能是国内第一家能规模盈利的视觉大模型公司。

聚焦主业、创始人回归和押注AIGC三重利好,让美图迎来了新机遇,产品与技术出身的吴欣鸿在美图对外展现的「人设」上也一改此前的高举高打,转变为“美图如履薄冰”“我们没有太多的野心,也不想太扩展自己的边界。”

在「边界之内」做生意,翻译过来就是美图更想做垂直化的生产力工具生意,垂直化赛道所具备广阔前景,即便在AI时代也毫不例外,隔壁的Adobe已印证了这套商业模式的成功。

时间拨回今年6月的美图影像节上,在厦门总部,吴欣鸿对在场媒体表示:“美图不会对标业内任何一家公司,现在是把‘生产力工具’这件事做好。”

「不会对标」并不意味着「不会模仿」。有Adobe这家全球最赚钱的软件公司珠玉在前,对于美图来说,问题的关键就是如何更因地制宜地抄作业。

因此,很多研究者将美图此次的利润暴涨或是产品提升简单归因于此轮AIGC风口,客观来说是并不公允的。

促使美图此番触底反弹的关键,本质上是在战略定位、产品矩阵与商业模式上,摸着Adobe过河。

作为一家诞生在车库里的老牌软件企业,复盘Adobe的成功可以归结为以下三点:

一是在战略定位上,Adobe在四十余年的迭代中始终聚焦的创造力与生产力工具的生意,尽管Adobe也一度错过很多风口,比如在线协作办公的浪潮,但其纠错方式是依靠自己「买买买」的力量,例如收购花了200亿美元收购了Figma 。

二是在产品矩阵上,Adobe通过收购与自研,以持续的功能迭代,对需求进行细致入微的分层与满足,进而将用户牢牢地留在其产品全家桶中。

Adobe的产品矩阵可以分为三大模块,一是面向个人消费者,针对影像编辑和设计的Creative Cloud,二是主要面向企业和个人的Document Cloud,针对的是文档管理等场景。三是面向商业类消费者的Experience Cloud,满足的是商业分析和市场营销等需求。

在面向不同用户和不同需求的产品矩阵中,Adobe还会深入拆解与裂变,从大需求走向小需求,每一次的产品矩阵与功能的迭代,都锚定一类高增长且有着刚性需求的用户。

比如,针对大型制作公司和独立电影制作人,今年获得奥斯卡提名的10部电影都使用了Creative Cloud,像这样专业级用户的特点就是,一旦满足了他们的需求,就能难用完即走。

三是商业模式上,Adobe自2008年的「云化转型」,将付费模式转变为一次性买断制改编为按产品组合的订阅付费。商业模式的切换叠加产品矩阵的丰富,一边继续锁住存量用户,另一边订阅模式也吸引了尝鲜的新用户。

首先,在战略定位上,自吴欣鸿走向台前以来,美图对外口径不再高举高打。2021年接受《海克财经》采访时,吴欣鸿就反思:“以前我们太分散了,现在我们在把业务逐渐梳理清晰。”到了2022年,在接受光明网采访时表示,吴欣鸿进一步解释:“在一个领域里做深,构建核心竞争力,其实比多元化经营要重要得多。”

可以看出,与美图过去在风口上不务正业的形象相比,吴欣鸿试图将美图拉回「聚焦主业」的轨道。

其次,在产品矩阵上,美图也开始聚焦细分赛道。2022年至今,在自己擅长的影像赛道,美图推出了13款产品。比如,主打胶片和主题相机的Chic相机,Wink则关注视频美容和画质修复。同时,针对小B类专业级用户,美图推出了美图设计室和美图云修,前者商业图片设计,客群主要针对电商行业;后者则面向影楼行业,提供一站式AI修图能力。

最后在商业模式上,2020年下半年美图在国内推出VIP订阅服务,从免费转向订阅制。仅从近三年财报基本面表现来看,订阅业务已超过在线广告业务成为美图首要的收入来源,订阅业务的付费渗透率也从2020年的0.6%攀升至2.9%。

但Adobe的成功人尽皆知,对所有的同类企业而言,都是一场开卷考试。于美图而言,或许真正的挑战并不在于何时成为下一个Adobe,而在于如何更好地守住「先人一步」的时间差。

在此轮AIGC的浪潮中,多数应用层的企业都会步入同一条河流:要么用AI能力创造新场景,要么用AI能力改造旧场景。

美图最大的优势在于旧场景:一是过往十余年间美图在C端图像处理领域积累了一定的头部产品效应,也拥有一定的用户心智。二是从产品迭代路径来看,美图已完成了初步的产品矩阵布局,从图片到视频,从C端到B端的电商、影楼等行业,具备了一定的场景拓展能力。

但同行不同命。美图与Adobe最大的不同在于,美图是借AI回血,而Adobe是在用AI造血。

一是针对不同用户需求,将AI能力整合进工作流。对专业级用户而言,保证创作者的自由度。比如,在图片编辑上,考虑到设计师通常会使用无损画质的矢量图像,Adobe推出的Firefly矢量模型就提供了从文本到矢量图形的功。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